夜间
笔趣阁 > 南朝不殆录 > 第127章 其次伐交之说战事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3renwx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使团抵达邺城已有数日,还是没有得蒙觐见。


因为齐主去了晋阳。


采用近似两都制的北齐,至尊常年往来于晋阳与邺城之间,所居的时间几乎各占一半。


晋阳设并州尚书省,简称并省,同样设有录尚书事、尚书令、左右仆射及各部尚书,主持并州及其周围地区的事务,权责与京师同一职位相当而班次略低。


所以当齐主驻跸晋阳时,邺城尚书省的职权就会被一定程度上替代。


并省的录尚书事及尚书令多由宗室或亲信重臣出任,说明此处才是北齐的根基所在。


如今的并省尚书令是武卫将军高阿那肱,素以谄佞为太上皇帝高湛与和士开所厚待,加之久在东宫侍奉高纬,由是有宠,封淮阴王。


也就难怪徐之才酸溜溜地抱怨,他这个邺城尚书令为何没有人奉承了。


更重要的是,晋阳不仅分去了半数政治职能,更是北齐的军事中心,并州军的战力远非邺城所能比拟。


祖珽、崔季舒等河北高门,每当齐主去往晋阳,就好像丈夫出门被抛弃的怨妇啊。


侯胜北有了这种很不严肃的想法。


傅縡不像他那么还有心情胡思乱想,一直见不到齐主,身为主使有些焦虑。


对此鸿胪寺的回答是,只要等到翌年正月之前,陛下一定会返回。


因为圆丘、太庙等祭祀建筑在邺城搬不走呢。


每年的元会和祭祀天地等活动还是得在邺城举行,给足了河北大姓们面子。


除了文宣帝高洋,北齐的几位至尊都在晋阳即位,再跑回到邺城召开朝会,接见文武百官。


而且他们驾崩于晋阳,梓宫也还得千里迢迢运回邺城安葬。


侯胜北觉得北齐的至尊要两头跑,也挺辛苦的。


晋阳和邺城相隔六百余里,正常行军须十五日,轻骑倍道兼行,三日可至。


-----------------


既然齐主不在,就有了大把的自由时间。


时隔数月,侯胜北再次见到了高长恭。


当面细看,他发现兰陵王没有了前回击鼓奏乐的豪气,神色间郁郁寡欢。


侯胜北慰问道:“可是因为段忠武公亡故,失去国之柱石之故?”


高长恭摇头,似乎另有隐情。


气氛沉郁,侯胜北只好寻找话题,询问此前北齐为何会拒绝联合伐周。


“和士开觉得可行,力推此事。”


“赵司空持重,认为一旦结盟起兵,就不是我朝一家之事,不能想战就战,欲收则收。”


“段丞相说本是周齐两国之间的纷争,何必让南朝搅和进来,从中得利。”


高长恭说到这里,看了侯胜北一眼,还是直言相告。


“斛律丞相则说,南人软弱,成事不足败事有余。何必与之联合,掣肘自家将帅用兵。”


“梁王萧庄和会稽郡公王琳更是激烈反对。声言我主曾经允诺助其复国,如今时机不到,不予实施也就罢了,竟要与贵国结盟联手,真是岂有此理。”


“萧庄更言如果此议通过,他就以死明志。”


“其他大臣多是觉得名为联合,实际还是各自作战,于我朝无甚裨益,虚承其名。于是朝议弗许。”


侯胜北听完心想,这些人站在各自立场,说得都对。


只是陈顼早已下定了北伐的决心。


不是攻周,就是攻齐。


你们不要错失了最后的机会啊。


……


侯胜北接着恭喜兰陵王,宜阳汾北之战凯旋归来。


他看到了城中悬挂招展,写着得胜消息的露布。


照理说打赢了一场大战,本该喜悦才是,高长恭还是提不起精神。


侯胜北问起战事经过,高长恭命人摆上酒水,慢慢述说了起来。


武人说起自己经历的胜仗,通常都是带着一份得意。


侯胜北却觉得兰陵王把自我沉浸到战事之中,更像是为了逃避现实。


过去之事、眼下之事,未来之事,他都不想面对。


-----------------


三月,北周齐国公宇文宪率两万人渡过大河,龙门戍守将王康德不敢战,弃城夜遁。


然而宇文宪却放弃了龙门戍,撤回到大河西岸。


他掘开汾水河道,使汾河从龙门戍的南面流过,做出隔河对峙的姿态。


龙门戍失而复得,北齐方面以为宇文宪顾虑斛律光来援,放弃了进攻东岸的打算。


于是放松了戒备。


不料先取后还,汾河改道,都是宇文宪施展的计谋。


趁着北齐军懈怠,宇文宪果断再次渡河。


两天之内重拔临秦、统戎、威远、伏龙四城。


又攻克张壁,缴获大批军粮器械,拆毁了搭建的城垒。


斛律光在华谷被韦孝宽牵制,不及相救,宇文宪乘势向北,攻下了姚襄城。(注1)


姚襄城一次易手。


“不愧是宇文泰之子,用兵果然厉害。”


高长恭毫不吝惜对敌将的赞赏。


侯胜北也跟着赞叹,宇文宪比自己还小四五岁,高长恭看起来和自己年纪相当。


北朝的青壮年世代的将领都开始独当一面了啊。


南朝同年龄的将领却还不过是偏裨之任。


这个差距,什么时候才能弥补呢。


……


段韶于此时率兵赶到。


柏谷城位于两国边境,吕梁山的最南端。


斩山为城。


即沿着如被刀劈斩过的悬崖,砌起城墙。


这是一座石城,比夯土的城墙更为牢固。


崖壁加上城墙,怕不有五六丈之高。


见地势险要,石城千仞,诸将不愿攻打。


侯胜北算得久经战阵,不过没有打过这种山城,之前安蜀城还是靠攻心战拿下的。


当即饶有兴致地问是怎么攻取的。


高长恭感叹道,还是段韶这样的老将眼光毒辣。


段韶来到阵前,绕着城走了一圈,就发现了破绽。


他鼓励众将道:“汾北、河东,势为国家之有,若不去柏谷,事同痼疾。计彼援兵,会在南道,今断其要路,救不能来。”


段韶说出了破城的关键:“此城势虽高,其中甚狭,火弩射之,一旦可尽。”


北齐军鸣鼓进攻,火箭火弩纷纷射向柏谷城。


虽然烧不着石城,却把城内的人心焚尽了。


侯胜北可以想像那时的景象。


面临从天而降的火矢,守军无处可躲。


就算没有射死射伤多少,掉落在地、插在墙上继续燃烧的箭矢,可比普通的箭矢威胁大多了。


山上取水不易,能保持饮用已经不错了,哪里来的清水灭火?


当毫不间断的火矢覆盖了大半个城内的时候,守军的意志崩溃了。


北周仪同薛敬礼被俘,斩获首级俘虏甚多。


段韶置戍之后还师。(注2)


……


在段韶攻打柏谷城的时候,宇文宪留大将军辛威,和韦孝宽一同牵制斛律光,自率主力北上救援汾州。


斛律光见北周军主力北去,继续扼守汾北通道已然失去意义,遂率部撤回晋州平阳郡。


辛威和韦孝宽从勋州衔尾追击,由于兵力有限,未能起到迟滞效果。


斛律光得到补充修整后,率步骑五万再次发兵,出平阳道。


一举夺回姚襄、白亭两個被攻克的城戍,俘虏城主、仪同、大都督九人,士卒数千人。


姚襄城再度易手。


……


四月,北周再次来犯。


汾北方面,宇文宪派遣柱国宇文盛运粟前往粮援断绝的汾州。自己则率军进入两乳谷,袭克柏社城,进军姚襄城。


北齐军固守城池,宇文宪军力只有两万,不敢在身后留下姚襄城这么一个钉子,直接前往定阳。


于是令柱国、谭国公宇文会筑石殿城,为汾州之援护,自己率众攻打姚襄城。


又于北齐的长城以西构筑连营防御,挖掘深堑,断绝行道。


晋国公宇文护也派遣参军郭荣,于姚襄城南、定阳城东建筑一座新城,名为大宁城。


宜阳方面同时发动,宇文护派遣陈国公宇文纯、雁门公田弘率师取九城。又增派柱国纥干广略一举攻克宜阳。


斛律光不想放弃宜阳,急忙率领步骑五万前往,大战于城下,攻取建安等四戍,重新夺回宜阳,捕虏千余人。


宜阳方面的战事以北齐得胜,告一段落。


……


“孤是此时赶到的战场,双方围绕定阳展开了攻防。”


在汾北之地,你来我往,攻守交替,反复争夺。


侯胜北听到此处,若不是上次推演,对这一带的地理有所了解,早就听得晕了。


汾北战役的焦点就在于定阳的争夺,战事围绕周边的姚襄、石殿、大宁、柏谷、白戍等各处展开。


斛律光去往宜阳方面,汾州战线改由段韶统军,高长恭为副。


五月,段韶攻服秦城。


同时遣一路军偷渡燕完水,与姚襄城中相互呼应,里外夹击。


燕完水全长不过百三十里,发自吕梁山西麓,过前下岭,汇入大河。


高长恭率军以羊皮作筏,缝革为囊,寻了一处渡河。


“羊皮也能作筏子?”


侯胜北没听说过,好奇地问道。


“你们南朝人不懂。杀它一只羊,剥它一张皮,吹它一口气,晒它一个月,抹它一身油,一只革囊就做成了。”


“背着轻便的很,抱着单只就能泅渡,还能起到挡箭的作用,为我们北朝行军常带之物。”


“十余只扎起来,框以柳木,上铺细木,就是一只轻便筏子。”


“若是五百只革囊扎成的大筏,气势不亚于一艘战船。”(^_^)


侯胜北听得啧啧称奇,南北战法,果然大不相同。


偷渡过了千余人,北周大将军韩欢才发现敌情,匆忙迎战之下,不利败退,仪同若干显宝等被俘。


高长恭看了他一眼,补充道:“千人先锋之中,有一队百保鲜卑。”


侯胜北苦笑,张安就是死在这帮人手里,还废了张泰一臂,算是废了他的左膀右臂。


虽说战死沙场,并无私怨,重新听到这个特指某一群人的名词,还是心中有感。


既然如此,北周仪同级别的大将被俘也就不奇怪了。


自己和杨坚当初能够在高长恭的攻击下活下来,多少也有几分侥幸。


段韶率众随之渡河,围攻宇文盛的连营,意图清除汾州的外援。


宇文宪押上了全部兵力,亲自督战。


大将军刘雄身负排梯,率所部二十余人,据营外长堑力战。


两军一直战到日暮,各自收兵。


……


段韶精选壮士偷袭北周军新筑的大宁城,不克。


观其地势,见一面阻河,三面地险,放弃不再强攻。


令更作一城壅其路,破服秦城,集中军力攻打定阳,以为长计。


柏谷城同样是绝险,段韶选择果断进攻。


大宁城则施以别法,攻与不攻,名将自有权衡。


故《孙子兵法·九变篇》有云,途有所不由,军有所不击,城有所不攻,地有所不争,君命有所不受。


九为数之极。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,知用兵矣


侯胜北再次有所领悟,觉得兵法一道,临机应变是何其重要。


……


六月,北齐军围困定阳城,北周汾州刺史杨敷固守不下。


段韶登山望城,纵兵急攻。


七月,攻克定阳外城,屠之,斩获首级多数。


宇文宪率兵救援,忌惮段韶不敢轻进。


高长恭低声道:“此时段丞相已然卧病甚重,无力指挥,改由我来统军。”


定阳尚有子城未克。


段韶在抱病还朝之际,临行嘱咐道:“此城三面重涧险阻,皆无走路。唯虑东南一道,贼若突围,必从此出,宜简精兵专守,此必成擒。”


……


夜黑风高。


定阳城外,地表破碎,沟壑纵横。


唯有一道溪涧,在谷地中潺潺穿行流过。


城门打开,数百黑衣将士带着守卫数旬、矢尽粮绝的疲惫和伤痕,突围而出。


当先一将,乃北周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、新除汾州刺史的杨敷。


不久之前,他就悟到了定阳必陷,然而身在其位,必当绝境奋起。


杨敷召集剩余守军道:“吾与卿等,俱在边镇,实愿同心戮力,破贼全城。但强寇四面攻围日久,吾等粮食已尽,救援断绝。守死穷城,非丈夫也。”


看着一张张朴实的脸,都是自己从乡里带出来的部曲,杨敷挥去残留的一丝犹豫。


“今胜兵之士,犹数百人,欲突围出战,死生一决。傥或得免,犹冀生还,受罪阙庭,孰与死于寇乎!”


“吾计决矣,于诸君意何如?”


众咸涕泣从命。


出城,沿涧走东南。


遇伏,杨敷率众殊死奋战,击杀齐军数十人,敌军稍却。


且战且走,来到涧口。


伏兵四起,围了上来。


为首一将戴铁面,左右皆是勇壮无敌之人,自家将士纷纷被杀。


杨敷在力竭遭擒,被挠钩搭住的那一刻,想起了长安家中续娶的夫人。


南朝武陵王萧纪之女,淮南公主萧妙瑜。(注3)


自己元妃早丧,方求继德。夫人见称才淑,言归于我。


也想起了家中已经长大成人的长子,他深具文韬武略,必能光大弘农杨氏门楣。


杨敷最后高喊一声:“处道我儿,善继吾业,为父不归也!”


……


一战过后,北齐全取汾州及姚襄城,北周唯郭荣所筑大宁城独存。


这场始于天统五年八月,绵延两年的大战,终于落下了帷幕。


-----------------


《地名对照》


龙门:今河津市西


临秦:没有查到,按斛律光构筑汾河战线的顺序,应是从龙门自西向东排列


统戎:同上


威远:同上


伏龙:今河津市西南


张壁:今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,宇文宪不太可能打到那么远,应是同名的另外一处


华谷:今稷山县北


姚襄:今吉县西北黄河东岸


白亭:没有查到,根据斛律光进军路线的顺序,应在姚襄以北的位置


柏谷:今乡宁县西交口乡东山


平阳:今临汾市西南


两乳谷:今乡宁县西南七十里


柏社:即柏谷城


石殿:没有查到,根据宇文宪北上的进军路线,应在连接定阳的位置


服秦:今吉县西北黄河东岸


大宁:今吉县东北县底村


定阳:今吉县


燕完水:州川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