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穿成极品恶婆婆后,我带着系统种田发家 > 第二百八十二章 认真收集食材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3renwx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当时一天下雨的量超过了半年,瞬间镇子脆弱的水利系统便失去了作用,整个谷口镇的镇区都被淹没了,房倒屋塌。


当天的暴雨产生的水灾,让谷口镇上死了200多人。


过后,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消杀,产生了一种温症,又陆续死了300多号人。


一个5万多人的镇子,一下子死了500多人,比例极为惊人,几乎家家户户都分到了一个死亡名额……各种惨状,自不待言。


而大涝之后,镇子有三个多月,因为道路水毁,山塌地陷,物资运不进来。


镇上一时物资短缺,镇里平素只有有钱人才有囤粮,剩下的小老百姓,饿得只能剥树皮吃……


还好,三个月时间还不算长,各种想办法,终究挺过去,没有出现易子而食的惨事。


刘婉带着这样的心态,疯狂的收集物资,也就不奇怪了。


赵氏见刘婉一脸认真,便道:


“你真要去收芋梗,就往咱们采摘春笋的小山包,往左再走500米就到了。


那里水草丰盛,是我们自己去年开的荒地,芋头长势还是挺好的,比你要种那个地瓜和马铃薯靠谱多了,要不你也在边上开块地一起种芋头吧?”


到底是自己人了,赵氏也是有商有量,帮忙出主意。


“行啊,我上去看看再说,就怕忙不过来。”


刘婉说着,找赵氏借了把砍芋梗的柴刀,真的不客气去砍赵氏家的的芋梗了。


赵氏还有别的事情要忙,就没有跟她一起上山。


刘婉按着她说的路线,果然找到了赵氏家的芋头地。


这个赵氏还真是勤快,到处都有她种的作物。


刘婉见这块地里的芋头叶也是很丰盛,便不客气地动起手来。


之所以不叫谢明光上来帮忙,刘婉是知道谢明光在帮王敬做算盘,这可是赚大钱的买卖,怎么能把有用的技术力量放在砍芋梗上呢?


刘婉身轻如燕,力大无穷,弯腰收割芋梗轻松得不要不要的。


她把割下来的芋头梗都塞进美食储物柜里,比让谢明光在这帮忙,然后分成四、五次挑回家去省事多了。


刘婉一边砍芋头梗,一边往美食储物柜里塞,搞得系统连连吐槽,说她怎么净装一些不值钱的玩意儿,应该多装些大鱼大肉的。


刘婉听了就有火气,反驳道:


“谁不知道不要多装些大鱼大肉,那你也得有钱让我买呀?”


一听到钱,系统就不吭声了。


她只负责提供生存点,然后升级系统的一应事宜。


赚钱?


那是刘婉的事,关它什么事呢?


刘婉知道系统的这种想法,所以每次都不客气地怼过去,系统也就不吭声了。


刘婉自从吃了健体丸之后,力大如牛,所以说这3亩地的芋梗被她一通猛地操作下来,快到傍晚的时候,就把这片地都收割完了。


当然,除了保留大约五十斤的芋梗,用于背回家装装样子,其余的芋梗都放进了美食储物柜里了。


这些芋梗加起来足足有5、6百斤,晒干的话肯定也有300多斤左右。


刘婉背着芋梗回家之后,又趁人没看到,全倒了出来,动手开始洗和切,准备风干晒干事宜。


芋梗只有晒干了,炒肉才好吃,新鲜的反而没有那种味道。


刘婉觉得现在需要晒的食材太多了,家里十几块簸箩严重不够用,准备明儿个去镇上多买一些备用。


只是如果家里院子如果都用簸箩晒东西,连可以下脚的地方都没有。


刘婉脑子转得快,她打算叫王敬打一些木架子,分成八层,每个架位上放一块簸箩,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。


刘婉和王敬一说,他就懂了。


对于王敬来说,现在手上虽然有好多业务,但对他来讲,完成娘亲交办的事才是最重要的。


所以王敬隔了一天,就把刘婉所需要的木架打出来了,第一个样品亮相后,刘婉很满意。


有了这种木架,以后就不用到处搬凳子放簸箩了,因为有了高度,也不怕鸡鸭把晒的食材糟蹋了。


刘婉这几天疯狂收芋梗的举动,让孩子们不解。


但当天晚上,刘婉用之前晒干的芋梗炒腊肉,给他们做了一道下饭菜,大家吃得停不下筷子之后,就再无人反对刘婉低价收购芋梗了。


王敬还可惜地说:


“以前都不知道芋梗还能吃,都是直接扔到田里,肥田,真是错过一道美食。”


刘婉笑说:“食材也需要经过调理,沤了肥田自然也是一条路,但是你们要注意,咱们今天可是炒了腊肉,没炒腊肉,芋梗也是难以下咽的。”


王敬点头称是。


说到腊肉,王敬倒是想起一事,他道:


“娘,方才你上山的时候,谢大伯来家里,说他家的猪也阉了,最近长势特别好,他说来看看咱家的猪是不是一样。


看完了,说,果然这两头阉了的猪和以往猪的长势都不一样,肉长得快,性情也温顺了许多。”


“呵呵,等杀猪之后,你们会发觉肉的味道更鲜美了。”刘婉道,“不会再有现在的膻味。”


“娘,你怎么知道得这么多?”


王敬忍不住又问。


“我以前在娘家的时候看过一本神书,是一位对农业很专精的学者写的。”


刘婉反正已经暴露了自己会识字的本领,索性就编了这么个理由。


在这年头同,知识是极为昂贵的,类似于农业的专著一般不会在民间流行开来。


一来是因为书籍本身就是奢侈品,一本书要印刷出来,成本得好几两银子。


纸张贵,排版贵,人工成本贵,所以现在的书,就像后世的爱马仕包包一样,大家都向往都羡慕,但是没几个人能拎得起。


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底层的老百姓识字的实在太少啦。


一个村子能找出一个半个懂得数十字的人,都可以算村里的文化人了。


刘婉这么说,几个娃一脸恍然大悟的神情。


王敬赶紧问道:“娘,你看的是什么书,这么厉害?”


“哦,《天工开物》,宋应星写的。”


刘婉大言不惭地道。


这书刘婉以前的确看过,里面讲的就是一些关于古代农业上的技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