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间
笔趣阁 > 穿成极品恶婆婆后,我带着系统种田发家 > 第三百八十七章 龙颜大悦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 笔趣阁] http://www.3renwx.com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刘婉说她需要喜欢舒适温馨的家居感。


欧阳休提供了几个方案,刘婉选了其中一个。


欧阳休说,明天他就会带人来上门装修。


刘婉便把钥匙给了欧阳休。


刘明见姑姑做事干脆利落,不由得心生佩服,道:


“姑姑,你是我见过的做事最利落的女子。”


刘婉笑道:“很多时候我都得自己撑着,做事不利落一点,根本就干不了事情。”


刘婉买的宅子,距离娘家步行不到百步,真的是非常理想了。


以后搬了新家,只要想爹娘了,她随时拔腿可以前往,爹娘也同样可以天天来看她。


一听刘婉连装修的活也已经找人处理了,老夫人非常欣慰。


活到这把年纪了,她早就通透了,也不会给刘婉乱提建议,只是说随刘婉,她喜欢就好。


认亲之后,刘婉经常被爹娘感动道,觉得自己的爹娘也太好了,怎么原主那么不懂得珍惜呢?


不过人都是这样,失去了才会知道原来拥有的美好。


王敬在工部那里教得很顺利,一个月之后,那些工匠成功做出了第一批改良的水车。


水车分为人力和畜力两个类型。


人力的话,是供那些田地缺乏牲畜的农户使用,可以用人力踩踏的方式来抽水。


畜力的话,则是那些地主,或者集全村之力有牲畜可用的村庄,用牛、骡等畜力抽水。


这两种水车一出,不管是地主,还是老百姓,都能用上水车,实现了全方位的覆盖。


舂米机则比较简单了,机械改装后,从原来的手抡槌,改为脚踏石槌,但是从节省体力,提高效率方面进步了不止一点点。


张尚书将水车和舂米机都在皇宫附近安装好之后,便将此事禀告了皇上。


皇上一听说有这些玩意儿,不由大为惊喜,迫不及待地要出宫查看。


皇上微服出行,带着上百名的侍卫悄然出宫。


到了离皇宫不足三里地的田地边,就见一头健牛正在转圈圈,通过牛的拉动,水箱将水运到山顶,山顶的水装满了,又从水沟里分流到各个田地中,源源不断的供水,大大节省了人力,改变了恶劣自然环境阻碍的开荒大计。


大周朝国土有三百万平方公里,田地有八百万顷左右。


良田却只占了三分之一,还有半数以上的田地,如果雨水充沛之年可以勉强种植,一到雨水短缺的旱季,就种不了水稻或者颗粒无收。


皇上大喜,说水车大妙,大周朝的江山可因此稳固百载不动摇。


“有了这个水车,大周朝无形中就至少多了三百万公顷的良田。


哪怕是多出中等田,也能极大充实我大周朝的粮仓。


这等贡献真是惊天地泣鬼神,张爱卿,水车是谁发明的?”


张尚书是个耿直之人,也不贪功,便把王敬发明水车的事和皇上一说。


皇上听了王敬的事,却隐约觉得很熟悉,谷口镇?桃源村?一些蛛丝马迹在他脑海中滑掠而过。


突然,他脑子中灵光一闪,说:


“爱卿,你说的谷口镇桃源村,朕数月前似乎有下过一道御旨,那里有一位打虎英雄叫王孝,还有一个寡妇叫做刘氏的,都姓王,都是一个村的,他们不会是一家人吧?”


张尚书没想到皇上会突然这么问,还能对王家有印象。


但还好,张尚书对于王敬的家庭却是了解得一清二楚。


毕竟,他要见一个普通的乡下小子,没有那么简单,肯定要把他的身份、家境、来龙去脉弄清楚。


而且,了解清楚,不就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吗?


能够在皇帝身边的人,没有一个是简单的!


张尚书点头道:“正是这家人。”


“没想到啊,这一家子真是各有风采!”皇上挺开心的。


张尚书恭敬地道:“圣上爱民如子,对下体恤,要不民间哪有可能会出现这种家庭?”


张尚书虽然耿直,拍马屁也是会的。


皇上,听了果然龙颜大悦,摸了摸胡须,笑道:


“张爱卿,水车在全国推广的可能性怎么样的?”


“水车适合在全国各地推广,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大有妙用。


配合舂米机,能够大大提高舂米的效率。


以前需要用大量的劳力来舂米,现在一个妇人管一台舂米机,一天就能够冲好几斗。


可以说,舂同样的米,只需要过去1/3的劳动力,剩下的劳动力就能够解脱出来,做其他的生产,等于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。”


张尚书翻着指头细数。


皇上喜不自胜,说:“大周能人异士众多,联的江山更加稳固了。”


“恭喜皇上,贺喜皇上!”


张尚书见状,立马跪下“吭吭吭”就磕了三个头。


刘婉说让自己的儿子不要学动不动下跪的奴性,但是若是看到大周朝的高官尚且如此,恐怕也是哑口无言吧。


张尚书这么忠厚老实的人,拍起皇帝的马屁也是一套这一套的。


不过话说回来了,伴君如伴虎,不想死,只能往死里拍。


皇上自是高兴。


话说,张尚书能够这么卖力地替王敬说道,那是因为王敬也是他手头上挖掘的人才。


论功行赏,这份功劳肯定会记到他头上。


皇帝果然龙心大悦,道:


“传令下去,封王敬为金牌工匠,赐金牌工匠金牌一块,以资鼓励,令他以后多多为大周朝的农业再立新功,另外赏黄金1000两,良田一百亩,工匠坊一座。”


“皇上圣明,此等对工匠的赏赐力度前所未有,对于广大的工匠来讲,是一个最好的示范,以后像王敬这样的人才一定会层出不穷的。”


张尚书又是一通磕头。


他早就想树立这样一个人才制度了,只是过去没有像王敬这样亮眼的工匠出现,所以无法开口,就算开口,也不可能让皇上重视。


没想到,如今有王敬这个契机,张尚书顺势而为,道:


“皇上,象王敬这样的工匠,在大周朝的民间肯定还有,只是有些人受生活或者时机所迫,不一定有机会来到我们面前。


我建议设立一个挖掘人工巧匠有奖的制度,每挖掘一名能工巧将,最先提供线索的人给予一定奖励,举荐的人确实有能力者,应该论功行赏。”


“准了。”